首页 军事历史 新少年包青天
新少年包青天
完结

新少年包青天

江里豚 著
0万  字
136  人气
210  章
0  评论
作品简介 目录(210章) 作品评论区

本书作者

江里豚
作品数 1
粉丝数 0
收藏数 0

“这世间黑白本无界,可若无人敢做那劈开混沌的刀,公道便永是虚妄。”北宋年间,少年包拯天资聪颖,心思缜密,却因额间月牙胎记被乡人视为异类。一次次偶然,他卷入一桩桩离奇命案,凭借过人的洞察力抽丝剥茧,揭开凶手精心设计的诡计,从此踏上断案之路。少年包拯以命为注,在血色迷途上剖开人心鬼蜮,书写了一段比传奇更灼热的千古名臣成长史。少年包拯能否在重重迷雾中坚守本心?当真相触及权力之巅,他又将如何抉择?一部融合

第1章 书院奇案

庐州城的春日总是来得格外早。三月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城南的松鹤书院内,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十六岁的包拯正襟危坐,黝黑的面庞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沉稳。
《论语·为政》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诸位可知其中深意?夫子捋着花白胡须,环视堂下众位学子。
包拯微微皱着眉头,目光落在前排张秀才的袖口上——那里露出一角白纸,隐约可见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他轻咳了一声,张秀才立刻缩了缩手,额头上渗出细密汗珠。
包拯,你来解释。夫子点名道。
包拯起身,余光仍留意着张秀才的小动作:回夫子,此言意为执政者当以德服人,如同北极星恒定不动,众星自然环绕。治国安邦,德行为本。皆是如此!
好。夫子满意地点点头,公孙策,你有何补充吗?
坐在包拯右侧的白衣少年优雅起身,折扇轻摇着:学生以为,北辰之喻不仅是言德,更是言位。君子居其位,方能使众人归心。若德不配位,譬如星坠,反为祸端。
包拯侧目看去,公孙策面容俊秀,举止从容,言语间却暗含锋芒。两人目光相接,公孙策嘴角微扬,似笑非笑着。
放学后,学子们三三两两的离开了书院。包拯收拾书箱时,张秀才凑了过来,脸色发白:包兄,方才多谢你了!
作弊非君子所为。包拯沉声言道,科举在即,张兄若有疑难,大可与我等探讨,何必行此下策?
张秀才羞愧得低下头:家父病重,若此次院试再不过...…
即便如此,也不能——
呵,好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黑子。公孙策不知何时站在廊下,折扇轻敲着掌心,张兄家中有难,通融一次又何妨?
包拯直视了一眼公孙策:规则就是规则。今日通融作弊,明日便可通融枉法。长此以往,风气日盛,人都视法度如无物,那国将不国了。
公孙策挑了挑眉:好大的一顶帽子唷。我倒要看看,你这般刚直,能在官场上走多远。
两人剑拔弩张之际,书院外突然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锣鼓声。
出事了!城东李员外家又死人了!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包拯与公孙策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向外奔去。
李府大门前早已围满了百姓,衙役们吃力地维持着秩序。包拯凭借身材优势挤到前排,只见院中青石板上躺着一名中年男子,面色青紫,双手交叉置于胸前,衣襟被利刃划开,露出胸膛上一个诡异的符号——似字非字,似画非画。
第三个了...…身旁老妇手指着尸身,颤抖着念叨,死的都是有钱的老爷们,而且他们都摆出了这个姿势...…
庐州知府赵大人愁眉不展地踱着步,师爷凑近低语:大人,这已是本月第三起杀人了,若再破不了案,朝廷那边...…
本官知道!赵知府烦躁地挥开手,突然瞥见人群中的包拯和公孙策,眼睛一亮,二位贤侄来得正好!
原来包拯父亲包员外与公孙家皆是庐州望族,与知府素有往来。赵知府如见救星一般,连忙将二人引入内院。
贤侄们才学过人,今日之事有何见解?赵知府期待地发问。
公孙策抢先一步,手中折扇指向尸体:观其面色,当是中毒而亡。胸前伤口平整,应是死后所留。至于这个符号嘛...…他皱眉思索着。
包拯蹲下身,不顾衙役们的阻拦,仔细检查了死者指甲:指缝中有褐色粉末。他凑近闻了闻,苦杏仁味,是砒霜。但...…他轻轻扳开死者下颌,口腔无腐蚀痕迹,可以知道不是口服。
难道是...…公孙策突然明白过来,与包拯异口同声:烟熏!
包拯点着头:凶手将砒霜混入了熏香,死者吸入毒烟而亡。之后才布置了杀人现场,并且刻下了符号。
赵知府听后目瞪口呆:这...…二位如何得知?
公孙策得意道:《勘冤集》有载,砒霜烟熏,面色青紫而口无恙。包兄倒是博闻强记。
包拯没有接话,转而观察死者双手:指甲内有丝线,似乎是挣扎时抓挠帐幔所致。但...…他指向整齐的衣襟,外袍毫无凌乱,说明毒发时他正襟危坐,毫无防备。
是熟人作案。公孙策立刻领会。
包拯起身环顾院落:李员外可有何仇家?
师爷翻动着案卷说:与前两位死者一样,李员外也是米行大户。三人共同经营漕运,据说..….他压低了声音,去年他们曾联手压价,逼死过好几个小商贩。
包拯与公孙策交换了一下眼神。此时,一阵微风拂过,包拯忽然注意到死者腰间玉佩下压着一片细小的绿叶。
这不是这个季节的叶子。他小心拾起,叶脉粗硬,边缘有锯齿,当是冬青。而李府院内并无此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孙策眼睛一亮:凶手身上带来的!
赵知府大喜:妙哉!本官这就命人搜查全城冬青树!
包拯却摇摇头:不急。凶手心思缜密,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线索。这片叶子可能是故意为之,误导官府而已。
那依你之见?赵知府急切地问。
包拯沉思片刻:先查查三位死者的共同点,尤其是去年那起压价事件。同时...…他指向尸体胸前的符号,这才是关键。
公孙策突然拍拍扇子:我想起来了!这是古籀文中的'罚'字!《周礼》有云:'刑赏予夺,以昭天罚'。
天罚...…包拯口中喃喃重复着,忽听屋顶瓦片发出轻响声。他猛抬头,只见一道黑影掠过。
什么人!衙役们惊呼。
黑影如鹞子翻身,而后轻盈落地,竟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年,一身劲装,背负长剑,眉目如刀刻般锋利。
展昭!赵知府惊呼,你这江湖浪子来此作甚?
少年抱拳一礼:草民路过,见案情蹊跷,特来相助。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块布料,这是在西城墙下发现的,上面沾有同样气味的粉末。
包拯接过后细看,这是一块上等丝绸,边缘绣着精致的云纹。公孙策凑近:这纹样...…像是锦绣庄的手艺。
展昭点头说:正是。锦绣庄掌柜钱万里,与三位死者素有生意往来。
包拯目光灼灼:展兄如何得知这些?
展昭淡然一笑:江湖人自有消息渠道。三日前我在邻县,听闻庐州命案,便觉有蹊跷。尤其...…他压低声音,钱万里近日频繁出入城外废弃的玄天观。
玄天观?公孙策讶然,那不是二十年前因妖言惑众被查封的道观吗?
包拯脑中灵光一闪:三位死者胸前符号,是否与玄天观有关?
展昭目露赞许:包公子果然敏锐。玄天观当年供奉的不是三清,而是一个叫'罚恶真君'的邪神,其符咒正是这般模样。
赵知府听得冷汗涔涔:莫非...是邪教复仇?
不是邪教。包拯斩钉截铁地回道,是人祸。有人在借玄天观之名,行复仇之实。
公孙策折扇一收:钱万里有重大嫌疑!
不,太明显了。包拯摇摇头,凶手若真要嫁祸,不会留下如此线索。我怀疑...…
话音未落,一名衙役狂奔而来:大人!不好了!锦绣庄起火了!说完又补充道:“据目击人说锦绣庄起火的同时,庄外一位姑娘焚烧完香纸,磕头后旋即就离开了。”
众人变色。包拯、公孙策与展昭不约而同向外冲去。临行前,包拯回头看了一眼李员外的尸体,那个罚字符号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光影。
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本章完)

同类作品推荐

作品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