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古代言情 医圣传
医圣传
完结

医圣传

竹晴园 著
0万  字
104  人气
508  章
0  评论
作品简介 目录(508章) 作品评论区

本书作者

竹晴园
作品数 16
粉丝数 0
收藏数 0

在繁华都市的喧嚣背后,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而医门传人叶尘的传奇,便在此拉开了帷幕。叶尘,自幼在医门深山之中潜心修习医术,那一本本古老医书、一道道精妙针法,都被他烂熟于心。待得学艺有成,他谨遵师门教诲,下山踏入这光怪陆离的都市,开启属于他的历练之路。初入都市,叶尘低调地在一处老旧街区租了间小屋,而后应聘成为了一家小诊所的普通医生。诊所虽小,却成了他展现医术的首个舞台。一日,诊所里来了位被重病折

第1章 下山入世

医圣传奇第一章 医门岁月
蜀地青螺山巅,云雾在千年古松间织就银纱,十二座青石院落依山就势,药田顺着梯田层层叠翠,晨露在当归叶片上滚成珍珠。叶尘跪在《黄帝内经》碑刻前,指尖抚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朱砂字迹,山风带来远处捣药的笃笃声,混着艾草的清苦在唇齿间萦绕。
他十三岁那年,随师父深入大峡谷采雪参。峭壁上的积雪突然崩塌,师父将他护在怀里滚下陡坡,自己却被岩石划破小腿。叶尘看着师父用金创药敷伤,忽然注意到血流在药粉上呈现出奇异的紫黑色:师父,这是寒毒入脉!他迅速从背篓里翻出晒干的附子叶,嚼碎后敷在伤口,不到半个时辰,青紫色的瘀痕便渐渐消退。老医正惊讶地看着这个少年:你竟能从《伤寒杂病论》里悟出外敷之法?
医门的藏书阁是座悬空的吊脚楼,十二架楠木书架上,医典按草木金石四部分类,最顶层的《千金方》手抄本,纸页间还夹着唐代医圣孙思邈当年用过的银杏叶。叶尘每日卯时即起,先在药田辨识百种草药的晨露形态,再对着青铜人俑练习针灸,银针在烛火下泛着冷光,精准刺入曲池合谷等穴位,半盏茶工夫,人俑臂弯处的铜珠便簌簌滚落——那是检验手法是否通透的古法。
第二章 下山之日
十八岁生辰这日,叶尘跪在师父面前,接过那方刻着悬壶二字的犀角印章。老医正的手背上,三道疤痕纵横交错,那是当年为疫区百姓治病时被疯犬所咬的印记。山下的人,不再信'望闻问切'能治急症,师父用银针在他掌心刺出仁心二字,鲜血渗进皮肤,记住,医道不是炫技,是让每个百姓都能抓得起药、服得下汤。
晨雾未散,叶尘背着药篓踏上青石板路,同门小师妹追上来,往他怀里塞了包晒干的金银花:后山的连翘开了,师兄记得给凡人看病时,别总板着脸像座冰山。他望着渐渐缩小的医门牌坊,忽然想起七年前暴雨夜,他在柴房发现发烧的小杂役,用竹罐为其拔毒,竟在那孩子背上吸出十二颗黑紫色的毒痧——那时他便懂得,医道的慈悲,从不在典籍里,而在每个滚烫的掌心。
第三章 都市迷局
江州城的热浪裹挟着汽车尾气扑面而来,叶尘站在立交桥下,仰头望着玻璃幕墙反射的刺眼阳光,耳鸣声盖过了喇叭的轰鸣。裤脚被街边小吃的油烟熏染,他忽然怀念起医门后山的清风,那风里带着党参花的甜香,不像这里,连空气都带着金属的腥涩。
济世堂的木招牌在巷口摇晃,漆色剥落如老人的指甲,门前的两盆艾草早已干枯,却还倔强地挺着枝干。推开门,福尔马林的气味混着陈药味扑面而来,穿白大褂的中年人正趴在桌上打盹,病历本上的字迹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
我从青螺山医门来。叶尘的话惊醒了中年男人,对方上下打量他洗得发白的青布衫,目光落在他腰间的犀角印章上:医门?没听说过。有医师资格证吗?叶尘摇头,从药篓里取出泛黄的《濒湖脉学》:您若信我,让我试诊三日。男人盯着他清亮的眼睛,忽然想起自己刚从卫校毕业时的模样,叹了口气:行吧,我姓陈,这诊所开了十年,如今快撑不下去了。
第四章 首诊惊俗
第七日正午,诊所来了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幼儿的小脸烧得通红,喉间发出破风箱般的喘息。陈老板看了眼体温计:39.8度,正要开退烧药,叶尘已蹲在地上,用拇指轻推孩子腕部的三关穴:惊风入肺,不可用寒凉药。他从药篓里取出晒干的淡竹叶,用温水调成糊状,敷在孩子肚脐,又点燃艾条悬灸大椎穴。
你这是误人子弟!妇人尖叫着要夺孩子,陈老板也急得直擦汗。叶尘却稳稳托住幼儿的小手,银针在少商穴快速点刺,挤出三滴黑血:您看孩子指甲,青黑如漆,这是胎毒未清所致。半个时辰后,幼儿的呼吸渐渐平顺,烧也退了三分。妇人摸着孩子的额头,泪水夺眶而出:大医院说要住院,说可能是肺炎......
当晚,陈老板翻出压在箱底的《针灸大成》,看见叶尘正在灯下用朱砂标注小儿惊风十三法,墨线在穴位图上勾出流畅的弧线,像极了医门后山的溪流。你这手法,比电针仪还灵,陈老板递来一杯浓茶,可现在的人,只信CT片子,不信三根银针。
第五章 顽疾克星
深秋的雨巷飘着桂花香,穿香云纱旗袍的妇人扶着门框喘息,右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五年了,她摘下墨镜,眼底布满血丝,西医说我是神经性头痛,可吃了两百多盒止痛药......
叶尘凝视她眉间的川字纹,忽然注意到她指甲边缘泛青:夫人可是每逢阴雨便加重?晨起口苦,夜间多梦?妇人惊讶点头,他已取出三棱针,在太冲阳陵泉放血,暗红的血珠混着气泡涌出: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接着又用温针灸百会穴,艾绒的香气里,妇人忽然轻声说:我先生是医药代表,他总说中药是安慰剂......
十次治疗后,妇人送来一面锦旗,烫金大字针落病除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陈老板将它挂在诊所最显眼的位置,发现原本积灰的药柜开始热闹起来——有人来问治失眠的酸枣仁,有人打听消积食的焦三仙,连对门五金店的王师傅,都抱着患风湿的老母亲来求药酒。
第六章 暗潮涌动
冬至前夜,诊所来了个戴口罩的男人,帽檐压得极低,递上一张药方:照着抓三副。叶尘扫过药方,瞳孔骤然收缩——那是《医门秘典》里记载的鬼门十三针配药,专用于治疗中邪之症,可药量却被篡改,若煎服下去,必致气血逆乱。
这方子从何处得来?叶尘按住药柜,男人忽然抬头,眼中闪过阴鸷:别多管闲事,治你的头痛脑热足矣。话音未落,门外传来引擎轰鸣,三辆黑色轿车堵住巷口,强光手电刺破夜色。陈老板正要报警,叶尘已吹灭油灯,拉着他从后窗翻出,跳进散发着腐叶味的排水沟。
他们是冲我来的。叶尘盯着远处晃动的手电光,想起三日前诊治的那位老人,手腕上的朱砂胎记——那是医门叛徒的标志。七年前那场疫病,医门曾派出十三人下山,却有两人私售疫方谋取暴利,被逐出师门时,师父在他们腕间烙下印记。
跟我回医门。小师妹的声音从头顶传来,她趴在墙头,手里握着淬了麻药的弩箭。叶尘却摇头,望着诊所方向腾起的火光:医道不分山林与市井,既然他们怕我治病,我偏要让更多人信——这人间疾苦,从来不是几味毒药能封喉的。
雨丝渐密,叶尘摸了摸腰间的犀角印章,冰凉的触感传来。他想起师父说过,医圣张仲景当年在长沙任太守,一边坐堂问诊,一边撰写医书,将医道融入红尘。此刻的江州城,正有无数人在病痛中辗转,而他的银针,终将刺破这重重迷雾,在钢筋森林里,种下一片新的药田。

同类作品推荐

作品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