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大景接管云因后,那位废太子竟然派人把虎符送了过来,主动归降?!
据史记记载,永安二年,九月,女帝与皇夫大婚。
他轻信贵妃娘家的兄长的鬼话,任命他为主将迎战大景,结果被打的节节败退。
制度修改后的第一次科举,更是出现了四位优秀的女子,分别在文、武、农以及新开辟的商科四项取得名次步入朝堂,后被誉为永安年间的“无瑕四玉”。
据说鬼面将军这个称呼是因为他面容有损,野史上记载他后娶了女帝曾经伪装时的皇后、后来颇为信任的女官赵氏,两人感情甚笃,一度成为继女帝与皇夫外的第二则佳话。
在礼俗习惯仍旧是男子娶女子的当时,女皇娶皇夫一事可谓惊世骇俗。
在皇夫义正言辞的拒绝后,长公主隔天便上了折子,大致意思是匈奴近几年愈发猖狂,多次骚扰大景边境,建议陛下出兵狠狠的教训他们一顿。
毕竟女帝并未罢免皇夫的官职,他除了是皇夫之外,同时也是武安将军。(但从野史来看,皇夫更喜欢皇夫这个称呼呢)
女子地位开放与提高后,代表皇室的景元长公主与月华公主先后在疫病大灾之时远赴疫区赈治疫,为天下女子做出表率。
景元长公主在又一次于养心殿撞见为女帝按揉肩膀的皇夫后,终于忍无可忍,在殿外拦下他示意他多做些事莫要在这养心殿混日子。
等大景的兵马攻到距离皇城不足三城的玉城时,他悔之晚矣。
本来还想写太子哥哥没死的if线,但这个世界实在是太长啦,真扩展感觉都能写个四五十万字小短篇了,还是算了
终是瘫软倒地。
传言皇夫不仅欣然接受,亲自为自己缝制了“嫁衣”,还特意安排了麾下的将士“敲锣打鼓”。
而掌握十万兵马的废太子也一直没有出击,就缩在那一方地界,冷眼看着云因困境。
一边是亲近的爱妃兄长,一边是早就有所怀疑的废太子“近臣”,新帝选择了相信前者。
而“代表”废太子前来送虎符的那个“亲信”,脸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痕,献符之后也没有离开,而是跟在武安将军身边回了大景......
凤清帝这一生,开疆拓土,启用女官,开创盛世,开创了不论男女有能力者皆可继位的先河,也使得后朝数代诞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女帝,在史书添上一笔瑰丽的传奇色彩。
“臣,臣......”
—本世界完—
总之,是把自己热热闹闹的嫁出去了。
登基半年,继承先帝之遗志,先后铲除多个权势逼人的世家大族,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
~小小番外~
最后这个率兵出击的任务就落到了身为武安将军的皇夫的手中。
她与皇夫没有孕育子嗣但依旧恩爱如初,将自幼聪慧的月华公主长女带至身边亲自教导,于永安二十年立为太女。
这件事就这么轻描淡写的盖了过去,但却也在百官心中敲响了重锤,之后再无人敢说闻君桓的不是。
而那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举荐后封为二品忠勇将军的副将,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鬼面将军”。
而长公主则是心情分外美好,长公主府中的爆竹声响了整整三天()
棠鲤心里暗自摇头。
新帝无能又狂妄还窝里横,总觉得先帝留下来的老将都是废太子的耳目。
史书有记,凤清帝棠璃,大景朝第一位女帝。
这么小的胆子,也敢来告她男人的状?
大景和云因的战事只持续了一年零五月。
据女帝身边的宫女望月透露,是因为皇夫向女帝建议:长公主殿下虽对政事不敏,但胜在威名在外许多纨绔子弟都十分忌惮,令其约束治安,京城果然路不拾遗。
后不出三日,景元长公主手中的任务莫名多了起来,整日穿梭于京城各街头,与之前的“爆竹三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里红妆,满城红霞,祭告天地,钟鼓齐鸣。
半年后武安将军大败匈奴回京,举荐了一位副将之后便自请解官,帝允。
这个年,所有人都过的喜气洋洋,除了云因。
她在位期间,不断修改政令律法,提高女子地位,于永安四年下旨取消科举对性别的限制。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早在废太子和太子妃逃出京城退至后方没多久,他们的人头就已落了地。
那人瞳孔紧缩,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据野史记载,女帝棠璃和皇夫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好,时时刻刻都要黏在一起,这一点让景元长公主殿下非常不满。
至此,曾经声名很高的太子被云因百姓狠狠的钉在了耻辱墙上。
除此之外,女帝与皇夫武安将军的爱情故事也令人神往。
云因帝打开皇城城门献上玉玺,就此,云因归降,彻底纳入大景版图。
永安二年,二月。
后以“复仇”为由出兵云因,由皇夫武安将军亲自率军,耗时一年吞并云因扩张大景版图。
新帝登基第二年,即永安元年,边关再次传来喜报:武安将军率领大军再攻一城!
大景来势汹汹,刚刚上位的云因新帝疯狂派人前去抓捕废太子,却一直没有成功。
据说,皇夫率军离京的那一日,周身的黑气浓稠的几乎能化为实质。
后面的科举等等各方面都私设勿究哈
皇、皇夫?
因皇室和世家的权衡而自小扮作男装,十六岁那年于江山动荡的危难时刻登基。
虽然希望渺茫但如果呢?如果他愿意带着十万兵马和云因一起抵御大景呢?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主要责任被推到了作为副将同行的老将身上,最后那位老将军含泪自刎。
令人疑惑的是,至始至终,那位手握十万兵马的废太子都没有站出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