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是要让孩子的自理行为转为一种习惯。这就要每天坚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提高,逐渐的使孩子成为不依赖他人,能够生活自理的独立的个体。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再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孩子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抓紧学习才重要,恨不能帮孩子吃饭、大小便。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孩子进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那些地方是薄弱环节,家长都会和家长沟通,在本学期的家长半日活动中,家长们还首次特设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的讲座,取得了家长的认同,让家长们知道自理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孩子学会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为以后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坚强的自立于社会。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孩子,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因为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家长们可以抓住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午睡起床时可以举行穿衣比赛,在“六一节”开展夹黄豆比赛等,使孩子在竞争中练习技能。让孩子由自家长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现在的午饭和午点,家长们班都会选一名表现好的孩子和家长一块分饭。如家长们班金林伟自理、自律能力都很差,请他帮忙分勺子,他感觉到为大家做事感到特别的开心,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孩子优秀的品质。
孩子天生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什么事都不愿自己做,希望大人们都帮他们做,如果不依他们,他们会使出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迫使大人们妥协。孩子一哭,大多数家长会心软,但是这样做会滋养孩子的惰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养成自理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