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参禅的人,总要提起话头来参,“话头”,对于学禅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所谓“参话头”,就是提起一念,看这一念的开始来自何处?灭向何方?把这一念、这一个话头紧紧地掌握住,在这话头上回心返照、悟达自性。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无意义的话头,这种话头不可以用一般常识解释,也不可用逻辑推理,因为没有意义,就不必分别研讨。另一种是有意义的话头,如我们平常讲的:“狗有没有佛性?”
“我们无梦无想的时候,主人公何在?”
琅琊禅师有一个女弟子,问禅师如何参话头,他回答:“你就参一句‘随他去’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这位太太看似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随他去吧!”在世间上都能逍遥自在了。日常生活中偶尔看到两个人在交头接耳,不必以为他们是在讲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有好处,也不必嫉妒,“随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卧中,待人处事上,能好好运用这一句“随他去!”不必参禅悟道,日子也会很好过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谁叫我们每天驮个尸体东奔西跑呢?”
“念佛是谁?”
“随他去吧!”
“参话头”就是要一直这样参下去,问到最后,忽然一声“噢!”迷妄的虚空世界粉碎了,这个时候就愣愣地惊奇“啊!”那感觉别有一番景象,这就是开悟。
她答道:“随他去吧!”
这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禅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禅师参净慧禅师时问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如何静坐?如何参话头?我们在家里的床上、地板上、沙发上,坐下来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统一,专注在一句话上面。如同猫捕捉老鼠时,目不转睛、四脚贴地、身毛都竖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参话头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力!
一般人看到许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统一了,把时空调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众生都一体化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这位女弟子听后,行之不退。有一天,有人告诉她:“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戏、喝酒了。”
后来龙牙禅师又去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参话头”大都是禅师给我们提起,给我们启示。有时禅师把话头提起来了,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龙牙禅师参临济禅师时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净慧禅师答:“是曹溪一滴水。”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条,“吱!”一声响,悟道了。她静静地离开锅边,丈夫叫道:“喂!喂!你怎么走开呢?”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念佛是我,我又是谁?”
如果我们听了她这样的回答,一定会替她着急,这种事怎可说随他去呢?
丈夫:“你是不是疯了呢?锅子的油正热着,怎么能随他去呢?”
临济禅师答:“与我拿禅板来。”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这首偈语若是给语文老师看,一定不通。既是空手,哪有锄头呢?既是步行,怎么还会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这根本就不合道理。
翠微禅师回答:“与我拿蒲团来。”
好比,善慧大士有一首诗道:
“随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讲:“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东西。”
我们常把世界万有本体和现象之间,甚至人我之间,划分了界限,宇宙间有了这一界限,会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疮百孔。而禅者他能超越对立、超越根本与现象,因此,没有彼此、没有时空、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什么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所以无烦无恼,样样统一,这就是禅者逍遥洒脱的境界,也是禅者随遇而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