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转身:转身是我们的净土。做人处事能转身,肯转身,多留一点空间,保留一点余地,大家都会感到轻松愉快,彼此都有好处,这就是净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南泉禅师申斥说:“那是一所多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阁呀!但没有积聚福德,怎能进去?假如你不是遇见老僧,恐怕早已钻进地狱受苦了。”
五是实践心田识海的净土:拔除我们心田里的杂草,让功德的禾苗生长茁壮,并把八识的身心放大至广大无边。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融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有些人拿水果、饼干到寺庙里去祭拜,看到佛前已经有供物,便把别人的东西挪到旁边,而将自己的供品放在中间。我们必须去掉这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自私心,所谓化自私而公正,化黑暗而光明,化污秽而清净,化狭小之心而予以扩大,这样的心田识海就是净土。
不久,松云禅师回来,在母亲灵柩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道:“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
只要我们能回头、换心、改性、转身,那我们的思想见解,当下就是净土。凡事往好处想,愈大愈好,愈多愈好,好就是我们的净土。
侍者走到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的堂主,于是相偕一同去报告南泉禅师:“刚才有一位云水参学的禅僧圆寂了。”侍者和堂主话刚说完,却见一知客僧匆匆地跑来,向南泉禅师道:“刚才圆寂的禅僧又复活了。”
粥罢令教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
南泉禅师问道:“那位逝世的禅僧既已活转过来,现在怎么样啦?”
学僧依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是的!母亲!”松云又自语道:“孩儿以此禅道,回向您上生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
为了真正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不能光从物质上比高下,应该从精神上来分优劣。看谁的家庭最慈悲高雅,谁的家居环境最美好、最清洁,谁的家庭最有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
一个人内心没有净土,很容易为外物所牵,被外境所转。喜怒哀乐,都受别人控制,自己不能做主。这种没有定见,不能自我肯定的人生,必然是非常痛苦的。
3.实践人际间的和谐净土: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不融洽、有误解、有怨隙,都是由于彼此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及高墙,使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隔阂。人与人之间必须加强沟通、交流,增进谅解、同情、友爱、互助。彼此交往,要开诚布公,礼尚往来,常以幽默做润滑剂、开心果,才能化解紧张误会,增进团结合作。如此,净土即在人我之间。
有一初学青年请教赵州禅师道:“我是刚入门的求道者,诚恳地请求老师给予一些特别地指教。”
一肯回头:佛教讲回头是岸,回头就是我们思想、见解上的净土。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临终时,亲戚、朋友、学生来探望他,他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谢谢你们。”说完眼睛一闭就往生了。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不管在什么时候,甚至到临终的最后一刻,对人间还是如此的关怀,如此的亲切,如此的友爱,如此的有礼。
南泉普愿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突然大吼一声,把侍者吓了一跳,赶紧走到南泉禅师的身旁,南泉禅师说:“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逝世了?”
初学青年终于非常不满意地道:“难道洗碗扫地以外,老师就没有别的禅法教我吗?”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统一企业公司故董事长吴修齐曾说:“事业若要成功其实很简单,当初我也只是一个小职员,看到乡下人来办事,发现他们不认识字,不会填表格,我就主动去帮他们填写。我一直给人方便,与人结缘,在工作上认真努力,大概就是我事业成功的原因吧。”
心上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四要改性:改性是我们的净土。改自己的缺点、恶习、性格、方法,以求进步。别人不改我改,社会不变我变,这是大智大勇,也就是我们的净土。
病僧道:“我大约走了一百里路的时候,就手脚疼痛得走不动,尤其是喉咙干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进大楼台阁中,因我实在很累,很想进去休息,才一上楼便见一位老僧,对我怒吼,不许我上去,吓得我抽身就往后倒下,所以现在才能再见到老师。”
二要换心:换心是我们的净土。只要自己换一换心,当下就是净土。有人离婚,换个丈夫,或换个太太;有人换朋友、换环境、换职业。换来换去,不一定更好,而且很伤感情。只须换心,把厌烦心换成欢喜心,动摇心换成信仰心,那么夫妻永远是夫妻,朋友永远是朋友。所谓:“心中无事一床宽,眼内有沙三界窄”,只要我们心好,看一切都好,父母疼爱,子女孝顺,朋友护持,你感到人好,自然就会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就会得心应手!
禅,离开不了生活,穿衣吃饭是禅,搬柴运水也是禅,一个人不把生活照顾好,禅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谢谢,用过了。”
2.实践行住坐卧的净土:如果我们的行人车辆,都能遵守交通规则,不争先恐后,不违规犯法,一切都守秩序,此即行的净土。日常生活里,能够做到举止安详、进退有礼,一切落落大方,就是行、住、坐、卧的净土。佛教讲四威仪,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如能持恒实践,则行住坐卧,举手投足,处处都是净土。
碗不洗,地不扫,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生死怎么能解脱呢?
5.实践思想见解上的净土:在见解上有见解上的烦恼、愚痴,思想上有思想上的烦恼、愚痴,要建立净土,净化思想与见解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去掉我们自私的心,就能庄严心田识海的净土。
1.实践眼耳鼻舌的净土: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世间种种不惯的事情时,就想到“眼不见为净”,但实际上心里却无法清净。我们不是聋子,对于刺耳之音、逆耳之言,不得不听。所以实践人生净土,首先要把眼、耳、鼻、舌的净土庄严起来,经常以慈悲的眼睛视众生,与人关注、给人温馨、对人瞻仰。常说良言美语使人欢喜,说帮助慰勉的话,说有建设性的话,说鼓励赞美的话。时常面带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如此,人人皆具慈悲的眼睛,温暖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语,就是人生的净土。佛教有四句偈说:
有诗云:
“那么,去把自己的碗筷洗干净吧!”
一个人不能光是要求世间好、环境好、朋友好,要先求自己好。要能从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
赵州禅师也很不客气地说道:“我不知道除洗碗扫地以外,还有什么禅法?”
“洗干净了。”
有一位女居士,请了一尊美丽庄严的白瓷观世音圣像,她把这尊观音像送到佛殿里开光。她烧香祭拜时,发现缭绕的香烟随风飘到别的菩萨面前,她的观世音却闻不到,于是,她用铁丝把香绑在菩萨的鼻子上,如此菩萨就可以闻到香了。但是这尊庄严的观音菩萨,一下子就变成了黑鼻子观音了。
于是南泉禅师就到涅槃堂见生病的禅僧,并问道:“方才你到哪里去?”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就自己建了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松云禅师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以外,就是帮人抄写佛经,赚些生活费用。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说:“你们看那个酒肉和尚!”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人道之门了。而做人处事也是一样道理,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绝,人际之间要留给彼此一些转身的空间。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一天,有一位美丽的小姐在路上遇到他,为其庄严的仪表所感动,请他到家中说法,松云禅师没有推辞,以为说法是好事,但事后别人传言,说有人亲眼见到松云禅师到妓院去嫖娼。
病僧回答道:“我到阴间去了!”
“小姐,你的衣服好漂亮噢!”她听了就高兴。其实衣服漂亮与人的容貌气质又有多少关系呢?所以对别人语言上的赞美或批评,要能淡然处之。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光明与黑暗,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松云禅师的冤屈,助长他的禅道;母亲的病逝,回报她的佛国安养。只要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悲苦,就没有怨恨。
而今参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
4.实践居家环境的净土:居家要宁静整洁,环境卫生美化,才是生活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除了庄严自己心理的净土,还有四色莲花、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八功德水等环境的庄严、美化。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出和雅音以音乐来改变人的气质。极乐世界也是黄金铺地,并以七宝装饰楼阁。可以说阿弥陀佛不但是个伟大的工程师,也是最优秀的环保局长。
说完,他又学母亲的口气道:“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只要对别人的指摘转化为对自我的检讨,一切从要求自己做起,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马上改观,而觉得人人皆有他的特长,个个都有善良的一面。这样一想,就能主动负责,甚至公而忘私,舍己为群,把公家或老板与自己视为一体,如此工作才会有兴趣、有成就。
知客僧道:“他很想见见老师,但那是一个不知修福,不肯结缘的人。”
世间一般人都希望我好你不好,只追求自己的快乐,置他人的痛苦于不顾,所以纷争不断。如果我们能秉持另一种观念,你好他也好,让我来承担不好的,譬如我们经常在人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进自己的态度,凡事过错在我,那么种种纷争就能消弭于无形。
乡人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禅师不得已,只好把母亲托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事经年余,母亲因思儿成病,未几病重过世,乡人不知松云禅师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禅师回来再奉行安葬。
人生在世,为了生活不得不工作,工作中难免有委屈与艰难困苦之处,但大多数人都嫌别人不好:警察不好,多管闲事;老师不好,没有认真教学;学生不好,不肯用功读书;领导不好,不照顾下属;职员不好,不认真办公……世界上的好人,究竟都到哪里去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从此以后这位病僧便日夜不停地积德修福,活到70多岁才安然坐化,人们便称他为“南泉道者”。
松云禅师说后,接着对众人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这一年母亲68岁,松云禅师30岁。
“请将地清扫一下吧!”
要实践思想与见解上的净土,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过去,我们到公家机关办个手续,常因为办事员的磨难,再三往返奔波,办一次手续往往费时好几天,甚至好几个礼拜。台湾《青年守则》里第十条是:“助人为快乐之本”,但是有些人没有这个观念,反而以“折磨人为快乐之本”,表示他有权力可以摆布别人。这种想法不是愚痴,就是病态。
南泉禅师道:“阴间的情形如何?”
松云禅师56岁的时候预知时至,他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青,一轮月圆。”写后,安详而逝。
赵州禅师道:“你吃过早饭没有?”
松云禅师不去解释,因为他不介意别人的闲言碎语,但他母亲放不下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出家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