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这首诗描写的是我们被光怪陆离的现象界迷惑了,就像苍蝇迷于纸窗上的光芒,只知一味向前冲锋,不知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等到幡然省悟时,已经徒费了多少岁月。描写回头人生的宽阔、转见生命通达的禅诗,在禅师们的语录中比比皆是,列举两首脍炙人口的禅诗:
前面提到禅者生活的艺术化,现在就以禅的艺术生活,来说明禅者升华的境界。
时下一般住屋,大抵都是高楼大厦,里里外外的装潢格式,可以说十分进步,不但要求新颖堂皇,更讲究美轮美奂的艺术化,譬如庭前庭后绿意盎然,立地长窗满是生趣,这一切无非是艺术化的表征,也是禅机的运作显露。禅既然无所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怎可轻易放弃周围的任何禅机呢?以下从四个层面来说明禅者的艺术生命: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足,唯恐踏破海底天。
以及: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禅师边说边夹起炙热的石头,一口吞了下去,连口赞道:“好吃!好吃!”侍卫见状,不禁瞠目惊奇,看到他一副津津有味的模样,也流下口水,一旁说道:“老和尚,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禅的味道必须细细去品玩,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味!
(二)禅画画,是生命最深沉的静态表征,但一幅画的绘画过程却是动态的。画面呈现一只沉寂入定的狮子,但是画家描摹的过程也许不知看尽多少狮子或动或静的情状;画宁静大海的沉,和浅滩毕露的浮,画师可能要费上半辈子的生命,才能捕捉瞬间的生命之光,而这通明的“光辉”,却是禅者信手拈来,随机可得的巧思。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传到天子的耳里,后果当然不堪设想,当时是唐德宗在位,便派侍卫去逮捕这个和尚。侍卫拿了圣旨寻找到岩洞,正好瞧见和尚在洞里举炊,侍卫便在洞口大声呼叫:“圣旨驾到,礼敬迎接……”这个懒瓒禅师装聋作哑,毫不理睬。
(一)禅园日本京都有一间龙安寺,闻名遐迩,前往日本的游客大多会去参观。龙安寺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庭园,这座庭园没有青翠繁郁的花草树木,只有十几块石头和许多白沙铺成,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经过禅者的灵巧设计,深具吸引力。许多人到了这里,静静地坐在玄关上,望着冰冷却柔软的白沙,任想象海阔天空地飞驰,翱翔在禅那深旷空灵的世界。
侍卫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炉上烧的是石头,火势越烧越炽,烟火弥漫,整个洞里洞外黑雾缭绕,熏得禅师涕泗纵横,侍卫看了告诉他:“大和尚,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
“我才没有这个闲空为俗人擦鼻涕呢!”
唐朝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南岳的一个岩洞,他写了一首诗:
(四)禅诗历来有许多含义深远、耐人寻味的禅诗,大都是悟道的禅师们对悟境的抒发,每一首诗都表现着圆满纯熟的生命,譬如:
这就是味道。侍卫无法如愿,只好回廷据实以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如此和尚,真是人间之福啊!”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三)禅味禅是有味道的,我们平常对酸、甜、苦、辣各种杂陈百味都十分敏感,但是对禅却不一定随时都能“知味”。
以上是从各个角度来透视禅师的艺术生活里所呈现的禅境。禅容易学,但是禅也不容易领会。唯有把平淡、琐碎的生活艺术化、禅味化,进而升华成一幅禅的画、一首禅的诗,才能让自己徜徉于禅园里。
语气磅礴雄迈,颇有帝王之势,朱元璋日后成为九五之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有一句老话:“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的名山灵刹全出自禅者的妙手,峨嵋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四大名山,乃至近代的上海哈同花园,都表现了禅园特有的韵致,禅园的建筑风格,深深影响中国庭园的设计,尤其今日讲究美化家园、美化心灵,禅园可以提供我们作为参考。
譬如,从达摩祖师的禅画里,可以意会达摩东来传法的坚毅精神;从禅师接机传灯的禅画里,可以感受禅者庄严慧命的延递;从烟岚岭月的山水禅画里,可以清明地勾勒出禅的深邃生命。家中如果挂一幅禅画,会使室内的气氛活泼盎然起来。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两首诗表现禅者恬淡无争,以退为进的睿智,也流露出禅者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的豪迈胸襟。以其无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以退为进而宇宙莫有能阻挡者,可惜世间的众生只熙熙攘攘于前进,而不能享受禅者这种退步的本自具足。
另外,朱元璋年轻当小沙弥时,也有一首气度恢宏的禅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世事复杂难懂,扑朔迷离,不如三三两两几块小石头来得亲切可爱。那种以天为棉被,把地作卧铺,悠游山水的生活才是最真挚有味的。哪里还有闲暇去理睬朝廷君王的事呀!一切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如同浮云,生死都已经置之度外,不足为念了,哪里还有功夫去计较什么是非忧乐呢。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