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丛林以无事为兴隆。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丛林的制度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职,有管生活的、有管礼仪的、有管法务的,如维那为规矩之纲领;典座为资生之主管,负责调理饮食;香灯负责佛殿的清洁与事务;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同,常住会依各人的性向,给予不同职务的安排,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禅林风范。
5.不宣说自己的成就。另外,百丈禅师也有“丛林二十条规定”:
3.丝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只会怨恨、不满足,常常在你对我好,他对我不好的比较下过日子。没有禅悦,没有法喜,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3.不破坏禅堂团体。
其实峨山禅师的论僧,不一定专指出家众,我们的社会、国家、公司、家庭的每一分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衡量,是上等根性,还是中等、下等?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知道对方慈悲,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我们可以用此种方式来认识身边的人,了解众生的百相。
禅宗规矩简单有序,不像律宗的戒律那么烦琐,比如有的禅堂标示着参禅的规矩: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1.能够经得起犍锤的棒喝、打骂,受得了委屈打击,很坚强地面对种种苦难,这是上等的出家人。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3.不能弘法度众,又不能保护道场,只知道吃饭、睡觉,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2.虽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过对他好,他会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这是中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弘法度众,但能维护寺院、保护道场,这是中等出家人。
1.不侮辱修行者。
月潭禅师曾将出家人分三等:
2.不亵渎三宝。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1.能够广度众生、广结善缘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禅宗丛林内的一切都很平等,我们从它各种的名词可以得知,例如:
4.不违犯刑事罪行(即杀、盗、淫、掳)。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样对待了。丛林除此之外,还有“六和敬”的制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见解上、语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无高下的。
峨山禅师也说出家人分有以下几等:
住持和尚请大家吃饭,叫“普请”;堂主老师说法开示,叫“普说”;客堂下令要工作劳动,叫“普坡”;常住慰劳大众吃茶,叫“普茶”。
这些都是禅林一些重要的规矩与目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