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座下的许多弟子都以一种惊讶的表情,看着荣西禅师的决定,不满的情绪挂在脸上,并且抗议道:“老师!那些金箔是替佛装金的,您怎可轻易地送给别人?”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有一个乞丐以颤抖的手去敲荣西禅师的庵室,潸然欲泣地诉说:“禅师!我的妻子与子女已经多日未进粒米,我尽其所能地想给他们温饱,始终不能办到,连日来的霜雪致使我的旧疾复发,现在我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妻小们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助我们!”
弟子们到此时才明白荣西禅师的大慈悲,原来他的做法,是真正与佛心相契的。
荣西禅师终于大声斥责弟子们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能认识佛陀吗?”
“来过。”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助呢?想着、想着,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替佛像涂装用的金箔对乞者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弟子们不服,口中喃喃说道:“把佛陀圣像的金箔送人,这是尊敬佛陀?”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荣西禅师和悦地对弟子们说道:“也许你们会对我的做法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们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彩多姿,自由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也可以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弟子们听不懂老师的话,仍愤愤地说道:“老师!您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将钱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也是尊敬佛陀吗?”
赵州一笑:“吃茶去。”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就是修行慈悲、积聚功德而成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只要有益于众生,钱财房舍、田园宅第、身体性命,全可布施,金箔又能算得了什么?荣西禅师的行为,真正奉行了佛陀的慈悲。你不必是他的亲人,你也不必对他有什么利益,他都施于同体的慈悲。佛陀心中的众生,我们为什么为了金箔,就把他分开呢?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没有。”
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无染着的智慧风范。
荣西禅师道:“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