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腓烈特三世和俾斯麦首相没有点头,施里芬继续介绍着:“虽然我们受阻于巴黎城下,不过现在的兵力还是我们占优,而且借助欧洲平原上发达的铁路网,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完成部队的调遣。”
“虽然在南部地区,我国和法国原本就接壤,他们在对面修筑了著名的色当防线,拥有大量的永固工事和轻重火力点,不过这一切在斯图卡轰炸机面前都不够看,我又信心在半个月之内就达成突破。”
唯一的收获,可能就是大量的鲜血,将整个塞纳河都染红了,河道里面到处都是漂浮的尸体,最后还是担心引发瘟疫,双方不得不休战,然后组织了大量非战斗人员,把河里面的尸体都打捞出来安葬。
他犹豫了一下之后,终于说道:“陛下,我认为,我们不能让奥匈帝国和俄国人这样的盟友再坐着看戏了,应该对他们提出正式的要求,让他们在意大利战场上活动一下,帮助我们减轻一部分压力,这样会更加稳妥一些。”
这种轻便灵活的火炮对于列强国家来说一点生产难度都没有,他们很快就设计出了一种120mm的线膛迫击炮,并且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生产出来了上千门,装备到了每一个步兵团里面,作为支援火力而存在。
“我的计划是,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发起攻击,反过来横扫法国的南部地区,最终从塞纳河的源头地之外绕过去,接着再顺着塞纳河两岸联合推进,这样胆小的法国人就没办法利用地利来阻挡我们的攻击了。”
得益于迫击炮弯曲的弹道,部署在堑壕之中发射的时候,对面根本无法看到发射阵地在哪,即便是通过音测法找到了大概位置,榴弹炮反击的炮弹也很可能被障碍物挡住,很难直接命中并摧毁这种火炮。
德国渡河的部队被大量迫击炮集火之后损失极为惨烈,而勉强架设的浮桥在大量炮弹的轰击下也根本无法通行,虽然在施里芬伯爵的严厉敦促下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却始终没有能够成功的渡河。
“从色当防线到塞纳河一线,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多公里,即便是考虑到他们的重重阻截,我们也顶多再花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推进到这条河流附近,并且由南向北席卷河道两岸的敌人,最终从背后夺取巴黎。”
*******************
世界各国本来就装备了大量200mm以上口径的臼炮,亚洲又有个国家在大量使用小口径迫击炮,自家的大口径榴弹炮一下子造不出来,这种技术门槛低但是火力却一点都不低的武器,就很快获得了将军们的青睐。
但是塞纳河一战之中,双方的伤亡比首次翻转,英法联军的伤亡数字不大,而且后续动员力度却很大,总兵力已经开始缓慢上升了,如果战役拖延到三个月之后,双方的兵力就会逐渐被拉平,想继续保持进攻就不容易了。
腓烈特三世点了点头:“你说的有道理,虽然同盟国有三个国家,但是自从开战以来就只有我们血战连场,而他们却轻松地扩张领土,这实在是有点不像是盟友该做的事情,特别是意大利战
施里芬伯爵立刻解释道:“虽然我们会逐渐丧失兵力优势,但是因为法国人的人口太少,所以他们动员的部队并不多,后续动员部队大部分都是英国的殖民地部队,实际的战斗力相当的可疑,即便是双方兵力相当,也是我们占据上风。”
“虽说如此,但是一旦兵力优势逆转,我们的战略主动权必然会落入敌人手中。”俾斯麦也插口说道:“如果变成了英法联军主攻,而我们的部队被迫转入防守,恐怕我们就很难再获取胜利了,殖民地部队也是能够对我们造成伤亡的。”
其实各国动员起来的新兵已经陆续服役了,只是因为现役部队的伤亡过于惨重,而且军官的调遣和磨合比训练新兵更花时间,所以这些新兵蛋子多半都是直接补充进了现役部队之中,这才导致部队数量上涨不是很大。
新式武器---迫击炮。
腓烈特三世还是有些犹豫:“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计划的可行性非常高,不过只要在推进过程中多耽搁一段时间,英法联军的后续动员部队就可以加入战斗了,我们想以劣势兵力在进攻中获得胜利,可不容易。”
德国总参谋部之中,之前还意气风发的施里芬伯爵,脸色略微变得有些难看,却还是用充满信心的口吻介绍着自己的新计划:“法国人的依靠就是塞纳河,而这条河流并没有贯穿整个法国,我们完全可以绕过去。”
当然最有诱惑力的还是迫击炮的射速比榴弹炮快得多,而且炮弹的威力也明显大的多---迫击炮的初速低,镗压自然也就低,炮弹的壳子可以造的更薄,同口径装药比榴弹炮大多了(120mm迫击炮的装药接近155mm榴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