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也很简单啊,人家是想用战争转移矛盾,好阻止屁民把自己送上断头台,当然要选一个比较好欺负的了,要是一脚踢在了钢板上,那不是提前把自己送上断头台么,德意志帝国和艾玛帝国哪个好欺负,简直就是瞎子都看得出来好吧。
反正你想要好处,那就拿出精锐部队使劲往前打,如果自己在那里那炮灰凑数,那么最后没有地盘可刮,那也别怨队友就行。
第九章欧洲局势
选择在亚洲大陆上开战,东罗马帝国肯定不干啊,选择在北美大陆上开战,就轮到布列塔尼亚帝国不干了,选择海上进攻的话,谁去对付皇家海军的二十只航空舰队,难道还真的千军万马游过印度洋,然后主动去南海喂鱼么。
至于剩下的好处嘛,那就是谁占领的领土就归谁,同时占领区的财务也归当地驻军管理,能拿多少好处就看你自己。
虽然腓烈特三世没预料到,其他两
这一次的联手进攻,真正让外交家们扯皮的地方也就在于此。
林深河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因为正面战场上没有战争,但是谈判桌上不见硝烟的战争,却显得越发的激烈了起来,当然德意志帝国的所有外交手段,不出意外的全部都被人给怼了回来,真正交锋激烈的是新生的欧盟和布列塔尼亚帝国·东罗马帝国之间的外交。
大家都想让盟友承担更多的责任,最好能让自己场外喊个六六六,战争结束之后就能分到领土和赔款,那可就太好了。
萧致远兴奋的搓了搓手:“你们立刻安排提升保密级别,并且增加这个科研团队的实力,米诺夫斯基立刻完成院士评审并册封贵族。”
那就是明年开春之后决战,大家约定好相互之间的沟通渠道,防止盟军之间相互误击,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损失。
经过了三个月的漫长扯皮之后,各国之间终于达成了初步的框架---联手将德意志帝国的这个战争策源地消灭掉。
当然为了激起大家的干劲,各国之间好歹也对分赃方式初步达成了一致,拿出了一个大家都没啥意见的方案出来。
只在大致的攻击时间点上有个约定,既可以让盟友拖住敌人的一部分军队,又不用为了迁就盟友改变自己的战略,打起来还轻松点。
从勃兰登堡统一北德意志联邦到现在,不过才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时间里面,德意志帝国已经参与了两次席卷欧洲的战争,而且参与了一次席卷全球的战争,并且正在发动第四次大规模战争,可谓是真正的战争专业户,把周边国家都凑了一遍。
也许有人要问了,隔壁的艾玛帝国成立时间更短,而且也发动了一大堆的战争,这些国家为啥就没想过联手去怼呢。
毕竟不管是位高权重的高层,还是在之前的战争之中损失惨重的屁民,都对这个邻居恨之入骨,如果对德国作战的话,就不需要什么额外的宣传和鼓动,只要宣布对德国宣战,自然就可以让大家干劲十足---既然你开了嘲讽,那就得抗伤害对吧。
ps:书里主角说了,在这里我再从作者立场重申一遍,就算是雷达制导不能用了,也还有几十种不同的制导方式等着成为被选中的孩子呢,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出现并不代表本书就会跑去造高达。。。。。。。。
排队枪毙式的决战下来,就算是赢了也肯定损失惨重,这仗可就没法打了啊。”
这样也省的战前搞了一堆的计划,结果真的打起来之后各怀鬼胎,配合上频繁出现重大失误,反倒会影响到各家的攻击节奏。
德国固然在之前的战争之中,为自己获得了足够多的好处,但是也树立了无数的敌人,取代了搅屎棍英国,成为了所有欧洲人共同的敌人,既然现在所有国家都迫切的需要一场战争,那么拿它作为发动战争的对象,就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了。
就在艾玛帝国专心投入新科技树的研发之时,欧洲的局势却愈发的风云变幻了起来,随着气候逐渐的进入了冬季,不太适合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各国都在默默的为来年开春的决战做着准备,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消停了。
更加不要说,去和艾玛帝国打一场的话,战场选在什么地方合适?
所以扯皮了半天之后,最终也没有达成正式的同盟关系,大家只是约定好了一起出手,共同对抗德意志帝国这个战争策源地。
除了谁出来卖力之外,大家如何保证自己不会老毛病发作,突然卖了现在的队友去投奔对面,同样是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而且大家考虑到,布列塔尼亚帝国的前身大英帝国,可是向来以卖队友闻名于世的,而东罗马帝国也干过不少跳反的事情,新的欧盟带头大哥意大利王国,就更是临阵跳反的好手,大家谁都信不过自己的队友,都在放在别人跳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