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采用磁场束缚的方式,倒是能够解决材料的耐久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加尴尬的情况,那就是想要保持这么高强度的磁场,需要消耗相当惊人的能量,乃至于发出来的电根本不够维持磁场。
林深河立刻站出来解释道:“关于米诺夫斯基粒子,最近半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又做了很多相关的实验,也掌握了更多的特性。”
萧致远穿越前,天天泡在各种论坛山,自然也知道‘核聚变技术距离实用永远差五十年’这个梗,穿越后有了记忆灌输这么方便的技术,几十年来也没有一直闲着,现在的知识量也算是丰富,也勉强算是个资深技术人员了。
最后的一个门槛,就是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不管有多少优点,始终是一种以核裂变材料为燃料的反应堆,也就意味着放射性污染很严重,必须使用厚重的混凝土配封闭式铅罐,才能够保证核辐射不会外泄,也就意味着这玩意轻不了。
第一个门槛,就是稳定可靠的控制系统,这一点靠着基地搞出来的纳米机械解决了。
“不过这个问题,就要等到试验机被制造出来,然后才能够通过多次的实际试飞,不断地进行优化和迭代改良来解决,只杀我们现在还用不着关心那个,而是应该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才能去考虑好不好的问题。”
核反应堆的小型化技术,最主要的技术门槛就三个。
想到了这里,萧致远也相当的激动,他满脸兴奋的问道:“既然有了这些数据,那你们应该有了计划了吧,大概多长时间能够做出实用的小型化快中子裂变堆,然后第一代的试验性核动力航天飞机还要多久能够飞上太空?”
基础,那条执政官还是要越快到手越好,那代表的可是一套完整的太空战科技树,而且还属于高端科技树,错过这个机会胜率最少也要去掉八成。
林深河摇了摇头:“实际上,我们没打算制作小型化的快中子裂变堆,这样的产品有些浪费这种全新的屏蔽技术了。”
也就是说,物理屏蔽法不能解决耐久问题,而电磁屏蔽法的消耗比产出高,都在阻挡着它们进入实用化阶段。
当然那个是长远规划,而眼前更加踏实的,则是去年发现的米诺夫斯基粒子,这种新粒子拥有很多奇特的特性,如果能够完成彻底的掌握,倒也能够勉强完成一条太空科技树了,至少地月系的殖民和作战应该问题不大。
“说实话,单纯的米诺夫斯基粒子,顶多能够当做高效干扰弹的原料,在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应用范围都相当狭窄,几乎没有什么开发价值。”
如果有一种新的技术,能够用相对较小的功率,达成对中子射流的屏蔽,甚至于不需要效率提高多少倍,只要能够跨越那个临界点。
“反倒是我们之前发现的那种特殊场,在强度超过了某个临界点之后,居然能够起到束缚热辐射和伽马射线等超短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说的更加直观一点,就是我们的核动力航天飞机,终于解决了最后一个技术门槛,接下来只要我们的工程设计不出问题,就能够让这种新式的航天器飞上太空,顶多就是推进工质的使用效率可能会略低一点。”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厚重的铅罐来封闭反应堆,阻挡各种以伽马射线为代表的核辐射污染,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快中子增殖堆的体积,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缩小,乃至于有能力搬到大型的飞机上使用。”
第二十章热核涡轮发动机
如果采用传统的物理隔绝方法,也就是使用各种合金来搭建屏蔽罩,在高强度中子射流的轰击下,不管你的罩子用了多么先进的材料,也会很快就出现金属疲劳,继而快速损坏之后失去屏蔽能力。
---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衡量的话,现在的萧致远要是能够重新穿越回去,差不多能够一口气拿到上百个不同专业领域的博士文凭,虽然因为没怎么参与研究,导致实际应用能力还有欠缺,但是知识量是保证够用了。
第二个门槛,就是烧开水的设备尺寸太大,不改变这一点就没办法缩小,这一点靠着热电转化合金,也早就已经解决了。
困扰所有核聚变项目实用化的最大问题在什么地方,就在于如何高效稳定的隔离核聚变反应中释放的中子流啊。
但是有了这种基于米诺夫斯基的屏蔽场,就可以将反应堆的外壳做的更加轻薄,却不用担心使用过程之中出现核辐射泄露,也就意味着终于可以将反应堆的尺寸和吨位进一步缩小,真正有了可以塞进大型航天飞机的可能性。
毕竟核聚变技术,不管是氘·氚
也就是说能够靠着从反应堆之中获取的能量来维持运转,并且还有一定的余额能够对外输出的临界点,核聚变技术立刻就能进入实用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