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了基地工厂那不科学的加工能力做后盾之后,技术人员在设计飞机的时候就可以尽情的放飞自我,什么方案效果好就上什么,根本不用担心设计稿出来之后,被生产厂家的工作人员端着机枪打靶半个小时。
打击鹰是一款为满足海军作战需求而研发的双发重型双重任务战斗机,同时具备优秀的制空作战和对地打击能力,拥有单座舰载型和双座陆基型两个不同的型号---舰载型使用舰娘的质量投影驾驶,单人即可完成普通两个人的工作,所以性能会略有提高。
在武器挂载能力上,该机的机身下拥有一个中轴重型挂点,四个机身两侧半埋式挂点,进气道下两个吊舱挂点,机翼下四个重型复合
再搭配上无源相控阵雷达,还有高大上(至少对于原版f-15来说是这样)的模拟电传飞控系统,这款飞机的作战性能居然还超过了白板的f-15e打击鹰,只是比不上2010年之后升级了航电和动力的最新版而已。
---对面的苏修也没好果子吃,苏-27战斗机同样超过了水压机加工极限,又搞不定真空电子焊,结果就患上了软骨病,在跨音速飞行的时候不能做大过载机动,不然就容易直接散架,到苏-30之后才搞定。
“当然研发部门也不能光吃老本,明年的补充人员会往航空方向倾泻一些,你们单独构建一个透平发动机研发部门,我给你们的第一个研发任务,就是在‘秦岭’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发一款大涵道比的民用涡扇发动机。”
机在空重上的优势会更加巨大。”
前后缘双重机动襟翼搭配模拟式电传飞控系统,有效的弥补了三角翼低速状态下气动效率不佳和操控困难的问题,解决了高速截击和低速起降能力之间的冲突,使其成为一款优秀的舰载截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并且大幅度的降低了起降过程中失事的可能性。
ps:为了防止有军盲又跳出来,说啥f-15的气动外形不适合上舰,提前请大家百度一下a-5民团团员,这玩意的气动外形就和f-15一模一样,而且尺寸更大动力更弱,在战舰上用的好好的。。。。
仔细看完了各种测试数据之后,萧致远满意的点了点头:“恩,既然是这样,那么总参这边制定一个新的编制出来,放到明年的国防预算案之中,将现有的五个海军航空旅全部完成换装,真正做到拒敌于千里之外。”
“虽然这种一体成型的骨架结构一旦损坏,几乎无法使用正常的手段进行修理,只能够选择将整个飞机回炉,使用成本上会很不利,不过我们手中的特殊回收方式,完美的绕过了整个问题,完全可以时刻换新。”
“这些年的民用航空发展很快,我们明年就要开始推出涡桨动力的大型支线客机了,恐怕十年之内就会进入喷气式客机的时代,而我们在这方面可是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的,必须现在就先把准备工作做起来。”
f/a-5打击鹰双重任务战斗机!
在这份文件之中,虽然这款飞机在载弹量等方面是向着打击鹰的方向努力,但是机身空重却比纯制空的早期型还轻,所以在发动力推力明显弱了一些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飞行参数居然没任何的缩水。
萧致远好歹也经常跑工地,一听就明白了林深河的意思,就像是他们施工时候那样,很多实际效果更好的方案,为了迁就施工难度,而不得不被废弃,工业设计上这样的案例就更多了,性能必须为加工方式让道。
主雷达为一部x波段无源相控阵雷达,具备在150km距离上稳定跟踪24个rcs为3㎡大小的目标,并且引导导弹对其中4个目标发起打击的能力,使其具备相当优秀的远程截击性能。
---典型例子就是三代机双雄,f-14a的年代没有五万吨以上的水压机,没办法直接压制出合格的大型钛合金构件,所以中央翼盒只能使用真空电子焊,导致造价大幅度飙升不说,重量也变得沉重了不少。
两台‘秦岭’发动机的强大推力,配合较轻的机身和较大的机翼面积,带来了极地的翼载荷和较高的推重比,也就意味着极强的机动性和出色的能量恢复速度---空战模式下翼载荷为280kg/㎡(和二战电风扇差不多)推重比为1.1。
该机使用了双发窄间距设计,拥有更小的滚转惯量,悬臂式上单翼能够在有效压低机身高度的前提下,带来更高的离地高度以便于挂载武器弹药返航,常规三角翼布局则带来更高的飞行速度和高度,两侧可调式二元进气道在大迎角状态下也能保持动力稳定。
机身内置一套自卫型电子战系统,能够有效发现敌人的雷达跟踪和照射,干扰敌人的稳定追踪和锁定,降低敌方雷达和导弹的锁定距离,并且引导反辐射导弹发起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