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啊,张岱在我这,写夜航船的那位,写戏本子的也有不少。”
“对,就在杭州开。他们的报纸能发到南京周边,那我们就发到杭州周边。长江沿线和钱塘江沿线是朝廷的两大税赋重地,士林和商帮都聚集在这两处。因而,我们在杭州办报,就能和他们分庭抗礼。”
“25
“对。他们之所以印得这么快,使用了一个磙子一样的墨刷。他们先用铜板敲印蜡纸,然后再用蜡纸配合磙子印刷。”
“鲁王殿下,用不着跟雕版似的每个字都整整齐齐。这是报纸不是经文,差不多就行。”
“铜板也不行啊,印出来还是歪歪扭扭地。”
“因为太麻烦了吧。叔爷爷做了一个81档双排特大号算盘,把2的12次方根开了25位。”
“嗯,我出了。”潞王也从书后头抬起了头。
“潞王殿下看什么书呢?要不要连载?”钱谦益见潞王好不容易说了一句话,便接过了话茬。
“那行。铜板就让郑家负责采买,去朝鲜买也好,从哪买都行,尽快买来即可。鲁王,那我们还差两样东西——油墨,还有印刷机。”
“嗯...有道理。如果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我们或许可以把小说刊登在报纸上头?”
“那当然是本地报纸。”
“这种的...蜡纸好弄,磙子让人做一个便是,和刷墙的磙子也差不多。这钱我们几个藩王出了,人也是我们出。潞王喜欢印书,他那里有不少印刷匠,都是现成的人。”
“这...钱某人对音律还有些研究,但这十二平均律是什么?钱某人为何从来没听过?”
“嗯?”福王一听小说,突然抬起了头:“我觉得,我们可以搞个小说连载。”
“印刷机?”
“但是钱阁老。”鲁王提醒道:“我们好像印不了这么快吧?雕一块板子就要好几天,哪能天天印刷?”
“嗯,我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我们也不是事事都比他们差嘛——潞王,你这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文人?”
“嗯。有张岱执笔,应该还行。我们还需要更多杂学名家,还有小说。小说最重要,现在的百姓都爱看小说。”
“《陶庵梦忆》,是散文集。正巧,可以让他不用自己刊印了,我们帮他刊印在报纸上。这要是印上去,就是咱们报社的‘当家花旦’”
“小说连载?”钱谦益突然间眼前一亮:“福王殿下这话有意思,劳烦小说连载是什么意思?”
“那质量呢?”
“南京那边用的是活字印。”
“是啊,我还差这一本就把叔爷爷的书给看完了。就是这一本太麻烦,这里头有‘十二平均律’。要是把这个研究通了,我就能把我的中和琴重新定调,到时候我也能开一个音律宗派。”
闻言,福王扭了扭屁股,坐起了身。他把手上一直在看的书摆到了桌上:
第九百六十四章闲得发慌
“听着麻烦,但是印出来的字工工整整,墨色浓淡均匀,不比雕版差。”
“嗯...或许可以试试。”钱谦益点了点头:“如果我们每次刊印报纸都把小说一起印上去,那百姓们买了一份就得接着买,每一份都得买,要不然看小说看一半断了,那这就很呕心了。”
“小说是个好路子,这个大家都喜闻乐见。张岱我也听过,写过《夜航船》是吧?《夜航船》就很适合登报。他现在在写什么?”
“我这个?”潞王看了一眼封皮:“《律历融通》,是我们家叔爷爷的书。”
“我们的时效性完全可以弥补质量上的些许缺失。鲁王殿下,我问你——我这里有一份三天前的南京报纸,和一份刚印刷出来还还带着油墨味的杭州本地报纸,你选哪一个?”
“我们可以买到。”郑泰放下报纸说道:“朝鲜特别喜欢用铜活字,他们不在乎字刻得歪歪扭扭,也不在乎重版的事情。”
“他们有一整套铜板活字印。”
“但我们上哪找铜板去?做一套铜板活字少说一两年,要等一两年黄花菜都凉了。”
“他们的报纸卖得好,一是靠朝廷撑着,二是靠时效性,三是靠做工精致。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内容上下些功夫,让百姓们多买我们的报纸,这样就能驯出一条能和朝廷角力的‘龙’。以龙驭水,以水制水,他们再想用民意淹死我们,就得三思而后行了。”
“活字印刷?那东西又不上墨,印出来还歪歪扭扭,怎么搞?”
以,在这里,他们鞭长莫及。”
“就这本,《吕纯阳飞剑记》,余象斗出版的。特别好看,就是写得太慢。一本也就看几天,然后等好几月才能出下一本,等得我都想往余象斗那里寄大刀片子。我想着,他能不能在报纸上头连载,一天发布个一两千字,我每天看一点,这就舒服多了。”
“端靖世子殿下的书?”
“所以,我们就在杭州开办报社?”
“这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