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虽说怎么说,朱由检转念一想又似乎有些不妥。
六角形的枪管极难加工,造型也别扭到了极点,内里的弧形还得分毫不差,否则子弹就能卡在枪管中间。每一把出厂的六角旋膛枪都是艺术品,所要消耗的工时不亚于一门大炮。
它又大又长,射出去子弹迅捷而精准。美国人就用他在“萨拉托加大捷”中隔着半公里击毙了英军的指挥官,一枪毙命,毫不拖泥带水。
肯塔基长步枪是“美式装备”,美国的猎人们用它来猎鹿。它并没有解决线膛枪的问题,它沉重、装填困难、装弹缓慢,但却在靠着射程和精度在同时期的武器中独占鳌头。
第1730章大明的艺术
按照规划,禁军是用钱砸出来的。性价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战斗力。每一个人都要装备最好的量产装备,一点折扣都不能打。
不过在这么大的火炮里头,丝绸的静电就不是可以忽视的问题了。20世纪80年代,衣阿华号就曾经因为装填速度过快引爆了丝绸中的发射药,整个炮塔在一瞬间被掀上了天,炮塔内的五名炮兵被气化成了灰。殉爆的余威炸穿了五层甲板,震死了22人,又让20人窒息而死。后来衣阿华号直到退役都没有维修炮塔,还在
可以想见,如果给明军批量装备这种长距离的精准步枪,那给将会给敌人带来极大地震慑——且不说能不能打死指挥官,光是隔着将近一百六七十丈被莫名其妙地打死一堆人,这就能够让不少封建军队在还没逼近前就溃逃了。
“嗯...决定了,上肯德基步枪。”
不只是线膛枪用丝绸,朱由检还打算给滑膛枪也用上丝绸包子弹,顺便给炮弹也用上。
六角旋膛枪确实是在精准射击上做到了极致,但实在是太贵了,贵到了朱由检都吃不消的地步。
这么一来,这种步枪就更适合轻步兵了。而按照“王师”中的分工,轻步兵全部由朝鲜人担任,似乎没必要让员额宝贵的禁军自己编成这种弱化版的步兵。
“啊?”
除开小陆用过的六角旋膛枪之外,朱由检最看好的线膛枪枪就是肯塔基长步枪。
因为这不是要制造几杆枪的问题,这是量产上万条枪的问题。能用钱解决的,对他来说不是问题,哪怕一条枪一百两他也出得起。问题是,六角旋膛枪占用工时。
虽然不缺钱,但急缺人手的他已经没办法普及六角旋膛枪了。他打算做个几百杆让锦衣卫拿着用,在战场上专门用来狙击露头的敌方指挥官。
如果作战效果真的有这么好,那么随之而来的装弹问题也是可以容忍的——甚至,这些问题是可以用钱来解决的。
“那你觉得做成线膛枪怎么样?”
而且,朱由检和后世的热兵器部队比起来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要解决——这年头着甲的敌人太多了。
“嗯...那还是算了吧。随便拉两条方便装弹的直膛线就行,散兵就是要有单兵战斗力。”
丝绸好处多多,燃烧无残留就是最大的优势。它唯一的缺点就是摩擦时会产生静电,但这在小口径火器上不是什么大问题。
远到这个地步,在大多数人的视野里已经人畜不分了。这么远还是还能打死人,在未来的假想敌——诸如南洋土著、印度土兵的眼中,这就和魔法没什么区别。
“啊,有意思。”朱由检接过那枪,仔细看了看。方才还觉得不中用的设计,现在越玩越趁手。
朱由检拿定了主意——线膛枪确实是贵,而且装弹麻烦,但线膛枪的射程优势却是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美国人装弹慢呢?因为贫穷的美国人只能用随处可见的亚麻布或者油纸来包裹子弹。大明完全没必要用这些东西,直接用丝绸包裹即可。丝绸燃烧后几乎没有残留,富有的大明禁军根本没必要像贫穷的美国人那样打一枪就花五分钟装填。
小口径步枪或许在下个世纪表现得不错,但在这个世纪却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来小口径步枪就得依靠射程和精准度来杀伤敌人,可用轻小的弹丸远距离射击着甲的敌人又没什么杀伤力。
“线膛枪就不行了。线膛枪的成本倒是其次,主要是不好装弹。而且枪管子细了,膛线也要变浅,到时候也更容易抹平膛线。”
“可以,这个没问题。”
要是把禁军的编制用在这上头,朱由检觉得亏了些。
至于禁军的步兵,他打算用肯塔基长步枪来替代。
“邵指挥,你觉得我们单独设计一型散兵步枪怎么样?小口径,长枪管,高初速,无托设计,专门用来在步枪的射程之外袭扰敌人。”
丝绸的弹药包直到21世纪还在使用,因为它燃烧无残留的特性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大口径舰炮,丝绸甚至成了必需品。
“哦,不是,是肯塔基...算了,你就当我没说,你就记得是一种长管线膛枪就好了。”
着抬枪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