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朱由检沉吟一声,又望向了克里斯蒂娜:“你怎么看?”
“68%。剩下的地主和农民各占一半。”
所谓“公田”,就是不归属于私人,而是归属于一群人所有的田地。公田内部的成分也非常复杂,和整个大明的社会基础也息息相关。
这意味着公田有油水可捞,但也意味着公田并不好对付。
今天白天时汪长盛提到的“粮会”就是公田的一种。婺源粮会的资金充裕到能挡住三饷的摊派,可见公田之盛。
“情报太少,待明天他们整理出来我再判断。不过今天这个土地的情报倒是非常有意思。”
蹲守在门后头的小陆便放下了门闩,打开了房门,邵纲的身影出现在门前。
朱由检当然不可能从农民身上开刀。作为大明朝这个封建国家的代言人,他也不好对身为统治阶级的地主开刀。剩下的就只有公田。
“老邵呢,你觉得是不是造反?”
“砰砰砰”三声,声音不大,却惊得窗外的飞蛾一哄而散。
“等会,他也在查卖小孩的事情?”
约莫到了半夜,琉璃灯罩被熏黑了半截,窗棂上也扑了不少飞蛾。朱由检在灯前喝茶,克里斯蒂娜在一旁打着哈欠。
“那也就是说,整个婺源大概三成左右的土地,都是他们这些个徽州大姓祭祖宗的田?”
“按照头儿你的吩咐,我们对婺源的土地归属按照‘公田’、‘地主’、‘农民’三个类别进行分类。差得,婺源公田占全部土地的68%。”
查清这些田产的比例,是对这些大大小小的基金会进行管理的第一步。
“搞什么?!这搞什么?什么乱七八糟的?怎么将近七成都是公田?”
朱由检接过话茬:“然后孔阁老的后代世世代代都吃这一碗公田的饭,整个孔家就都饿不着了,是吧?”
换言之,公田是封建国家的顶梁柱,与资本主义式的生产方式大相径庭,很难在今后继续存在。因而对公田开刀既是着眼于当下的实际情况,又是面向了未来。
情况棘手地超过了他的想象。朱由检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好让自己打起精神。
“进来。”朱由检舒了口气,朝门口招呼道。
“这怕不是想造反喽。”
“就是这样。江南的这些个公田就是这
第186九章公田
除开粮会这种由独立地主结成的基金会,各家的宗族,诸如“朱氏公堂”一类,也算是基金会的一种。
关系到江南的土改。
“确是如此。这种情况在江南非常普遍,钱阁老在他们乡里多半也是这个比例。就连孔阁老...他老人家恐怕也不能免俗。他这一代兴旺发达之后,他的后代肯定也要给他立个‘某某公’的堂号。然后...”
“小陆,再拿一盏灯来,这灯晃得我心烦。”
忽然间,走廊上传来了响动。
“他在整理卖小孩的情报,明天送来,我这里先把前段时间整理好的土地数据带来了。”
两盏灯摆在他旁边,亮度高了不少。
“因为这事情太反常了。这伙人跟鬼影似的,在徽州各个州县乱窜。杭州、严州、宁国、广德,这些江南州县到处都是他们的踪迹。要说他们没什么别的图谋,恐怕就是自欺欺人了。”
而邵纲之所以派锦衣卫常驻这里,就是要搜集这些情报。
“他朱老夫子家的占了多少?”
“噗~”朱由检一口茶喷将出来,“多少?!”
“朱老夫子家的最大的一个‘朱氏公堂’,也就是朱老夫子本人的祭田,占祖宗地主的一成左右,整个朱家的其他祖宗算起来占了三成。另有汪、程、胡等大姓,和朱家合计占了六成以上。”
单从目前来看,江南公田的情况算是喜忧参半。
朱由检抿了口茶:“小陆,给你师父搬个凳子,我们坐下来慢慢讲——好了,讲讲吧,到底哪里有意思,婺源的土地情况是很有代表性的。”
目前,全国的土地有三种归属形式,分别为——公田、地主和农民。
邵纲摇了摇头:“我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也非常震惊。现在看来,这不单单是婺源一县,这个情况在整个江南应该都是十分普遍的。公田的比例都在六成到七成之前,农民和地主的私田反倒成了少数。”
这些公田自然是不缴税的,因为公田可以偷税漏税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地方也很难对这种产权乱成一团麻的地方收税。
“公田,也依照头儿你预先的吩咐,归类进了三个门类——祖宗地主、神道地主和政治地主。这三者大致的比例为,6:2:2。也就是说,祖宗地主占了公田中的一半多,整个婺源县40%左右的土地都是‘祖宗地主’的田地。”
“诶?贾队长呢?他怎么没跟你一起来?”
“呼...你说说具体情况,公田内部怎么分?”
闻言,小陆便走到外头,从楼下取了油灯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