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速度已经非常慢了,英国人在材料齐备的情况下造一艘74炮的三级战列舰也不过半年,玩命赶工甚至能在三个月内火速下水。
在附近的码头上还停了另外两艘本月下水的斗舰,这两艘的名字分别是“冬江”、“冬阳”,分别在十一月的一号和七号下水。
而斗舰是皮糙肉厚的战船,要是按照图纸得猴年马月才能造完。因而在现阶段,斗舰虽然已经完成了标准化,但在尺寸上并不能完全按照图纸施工,只是全国都造同一型舰,建造的工程也全由老师傅带队施工。
按照远期目标,江南造船厂应该会成为国内最大的造船厂。虽然龙江船厂有悠久的历史的传承,南京的岸线已经塞满了,龙江船厂已经无法再占用更多的岸线来扩建作塘。而且造船的木料多来自南洋,从南洋逆流而上送到南京城再送出去,这中间空耗的人力也不是个小数目。
每艘斗舰的尺寸都都会差个几尺甚至一丈,在舱室的布置上也有区别。不过这都没什么所谓,只要能开出来的就是好船。
所幸里头就方便多了——因为船身由龙骨和肋板受力,里头的隔间就可以随心所欲一些。水线以下的部分依旧保持水密设计,用来增加抗沉性,也方便进行储物。
现在的龙江船厂虽然也有这个潜力,但这已经不是永乐年了。
造一艘和斗舰同等吨位的福船,龙江船厂的最高纪录是四十天交货。在永乐年建造宝船舰队的时候,龙江船厂七个作塘满负荷运作。比斗舰还大的福船,龙江船厂三年就下水了将近三百艘,这其中还包括大量宝船、马船之类的比斗舰大得多的福船。
下水月日和生产厂商都包含在了两字的船名之中。
造大船用的木料按照人类的寿命来说,几乎是不可再生资源,需要百年甚至千年才能成材。
斗舰并没有详尽图纸,其他的战舰也都没有,也就只有封舟之类的和仪仗有关的船只会有详尽的图纸——毕竟严格来说封舟是艺术品,自然得按照图纸精准打磨。
作为长江口的重镇,朱由检还是觉得将造船业的心脏搁在上海县为好,毕竟在上海在长江口,南京在长江内。南京虽然有漕运的优势,但这是属于海洋的时代。因而如果要在以后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源,还是选取一个海港为好。
龙江船厂今后的任务将更多的偏向于人才培养和舰船设计,而非像现在这样连轴转地加班。
由于这里不像龙江船厂那样有完备的造船设备以及熟练的工人,第一艘斗舰队从五月便开始建造,直到十一月才下水,历经了半年之久。
中国是个世俗国家,整个国家供奉的是活生生的天子,不是什么万物长存的神明。供奉神明,自然要挖空心思去营造能够传承千秋万代的建筑,工期动辄以十年记,甚至
这个难度一点都不小,就像强迫点心师把发糕当蛋糕做,还逼着人家裱花上去。这么一搞,整套工序别扭的让那些船匠们浑身不自在。
永乐年的时候南京可以依靠长江和大运河的横纵交汇,吸纳从全国各地运输来的物资,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了制造这些下西洋用的舰队,朝廷每年光是白银就要调拨上千万两,黄金三四万两,数万人在宝船厂昼夜轮班工作,长江边的灯火终年不息,花钱之速堪比消防水龙头。
斗舰难点就在这个船身上。中国的船厂,除了两广和福建的以外,绝大多数船厂都压根没有承建过这种用肋板密如鱼骨的奇特建造模式。所幸船匠都是手艺精湛的木匠,他们硬是依样画葫芦,花了小半年,这才用肋板而非船壳拼成了原先福船的轮廓。
虽说两个月交货的速度并不慢,但这还不是龙江船厂极限。
不过江南造船厂要想达到龙江造船厂的速度还有些时日,龙江造船厂现在只需三个月就能完成一艘斗舰,这还是平均速度。若是玩命赶工,这个速度能缩减到两个月左右。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了。龙江船厂储备的木料已经消耗一空,南直隶各地调拨来的木料也全都耗尽,只剩隔三岔五从南洋运来的木料可以接济。
江南造船厂和北伐的上海港一同修建,位于黄浦江入海口不远处的虹口港。江南造船厂收购了本地的造船厂,在龙江造船厂的协同下完成了首舰的建造。
三艘斗舰在下水后便会即刻开往松江码头,和上海新建的江南造船厂下水的首舰“辜月”汇合,开往青岛备战。
至于上层的一层全通火炮甲板,啧又是让那些船匠们别扭了好些时日,他们生怕这样的“违章建筑”会塌下来。
上海位于长江口,南洋运来南京的木材都在上海进行中转,因而这里完全不缺材料。之所以造这么慢,是因为工序问题。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为了让军工造船业更上一层楼,未来的造船核心需要更广阔的空间,而不是和南京的市区争抢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