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哲低头看了看桌上的那个人头,又看了看朱由检;“朝廷的意思是,能解决蒙古百姓的生计?”
“朝廷认为信仰自由,所以不会主动帮某个教派夺权。信什么教,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可贸易很难达成双赢,因为这是两个文明形态之间的贸易。随着两边实力的此消彼长,定价权也会在两边来回游移。
蒙古并非不可能统一。相反,蒙古统一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人毕竟不是天道,让人的智慧来执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政治平衡这实在是太勉强了。到了万历年那会,草原上已经形成了顺义王、林丹汗等几个大势力,随时都有火并统一的可能。
“简单。等蒙古统合之后,我们可以有计划地从蒙古吸纳兵员,在全军各镇组织部队,规模预计在数十万左右,可以给蒙古的青壮年找到出路。人少了,自然就不需要太大的地盘,岂不美哉?”
朱由检要做的,不是单纯的给蒙古百姓解决生计问题。他要做的,是借着这股东风彻底解除北方边患。
“在下也明白。所以,在下的意思是,就照着鞑清的路子来,一准能把蒙古全族禁锢住,草原上再无边患。”
“这么大?!南边不都是爪哇岛之类的小岛,怎么有这么大一块大陆?”
在禁锢蒙古人的同时,使其获得丰富的物质资源,并且疏解他们的人口压力,这就两难自解了。
可见靠贸易控制蒙古这一招只能管一时,管不了一世。这种间接控制的方法不可能永远奏效,草原上总会出现一个人统一蒙古。
察哈尔被这一招整得欲仙欲死。作为正统蒙古大汗,他是皇太极的重点打击对象。他的本部怯薛歹被迁到锦州城北几十里的地方,收到和洛会的直接监督。内层是清廷,外层被爱新觉罗的亲戚科尔沁包围,察哈尔被夹在中间动弹不得,只能苟且偷生才能勉强活命。
“不不不。”朱由检摆了摆手,“这样不人道。你这是把蒙古人憋在锅里,不炸锅是因为锅结实。归根到底,受苦的还是蒙古的百姓不是么?”
“那制台的意思是...”
第1814章大汗
蒙古人为何一直是中原的威胁?原因很简单。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是农耕民族的伴生文明,不可能独立存在。农耕民族可以闭关锁国,但蒙古这样的游牧民族不可能关起门来游牧,他们自始至终都有进行贸易的源动力。
蒙古人登时就蔫了。若是不能游牧,他们根本养不起那么多牛羊,也就养不活那么多人。蒙古人口节节下滑,完全依赖汉地的贸易维持基本生活。
朱由检二话不说,把面前的地球仪翻转了了过来,把澳洲的那一面对准了额哲:
“这是上天赐的。怎么样,你看如何?”
“澳洲,南洋之南,沃野千里,遍地都是丰美的水草。朝廷在那里有牧业公司,正好缺员工。”
就在这个时候,皇太极出现了!
“澳洲?澳洲是在...”
而现在,朱由检有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用资本主义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朱由检推着地球仪转了一圈,整个世界也在额哲的面前兜了一圈。
皇太极直接把蒙古人从游牧打回畜牧状态,对蒙古社会实施了降维打击,把他们的经济结构打回了上古状态。
在清廷的阴影下活了几十年的额哲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控制蒙古,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取缔游牧社会,分区管控。如此一来,蒙古人就能像汉人一样编籍造册,甚至还能改土归流。
然而这只能共存,不能双赢,归根到底这是以蒙古百姓受苦为代价解决问题的。
有吃有喝,只有吃饱
南边强盛,就会通过贸易勒住北边。北边强盛时直接就不做生意了,直接抢。
“这是你的最终的想法?”朱由检向额哲询问。
了,大明就很难从边贸中获取利润,甚至还会赔钱。
清朝倒是找到了彼此共存的办法——解决不了游牧产生的问题,就把游牧给解决掉。以压迫蒙古人民为代价,清朝换来了边境的长治久安。
“其实不单是生计,我们还可以给蒙古指一条明路——你们可以去澳洲。”
“不热,一点都不热。澳洲虽然在爪哇南边,但是已经过了赤道。你大概是什么意思,所以我就讲得直白一点。澳洲的天气,和华北差不多,不冷也不热。哦对了,还有阳洲。天大地大,哪里都要招工,哪里都缺人,何必非得憋在草原上呢?”
“对,这就是在下的想法。我这个蒙古大汗反正是当不成了,黄教的蒙古部没谁会认我这个红教汗。朝廷也不会帮我们推行红教吧?”
“那边热不热?”额哲有些担忧。他觉得越往南越热,爪哇岛那边岂不是要热得赤地千里?
这种关系并不健康,也不可能达成互惠互利。
赔钱倒是小事。要是搞出另一次蒙古入侵,那乐子可就大了。